單車誌-Cycling update

騎車也是控制帕金森氏症良方

 

C103HC01 1

圖、文◎吳敏正

採訪協力◎彰基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、漢銘醫院副院長林志明醫師

 

帕金森氏症是老人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,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口有1%至2%,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,台灣有逾4萬人罹病,影響健康甚大。根據外媒Bicycling雜誌指出「騎車也是控制帕金森氏症良方」!

 

在報導中提到,帕金森氏症患者如果能在自行車上高速踩踏(透過同步協力車的方式"強迫"患者),每次40分鐘,每週三次,其症狀會減少35%。神經科學家Ablert解釋,其好處是來自於大腦信息的增加,當人把自己的動作加快,更有規律、有效率時,也會有更多信息跑到大腦,可能因此引發大腦中神經營養因子或蛋白質的釋放,改善運動和認知功能。

 

為什麼是騎車?

 

如同前述,其好處是來自於"強迫運動",以更高的速度來運動,例如為帕金森氏症的患者設定踩自行車的目標為80迴轉速,而他們原來可能只踩到50迴轉速。那為什麼是踩自行車呢?這是因為騎車是相對簡單又安全的運動,畢竟很難強迫一個人走很快,以免他們跌倒,但可以把一個人放到協力車或飛輪上,而且還可以戴上安全帽,安全地推動速度。

 

更容易看到進步

 

報導中提到,一位來自西雅圖的Nan Little博士,在2008年2月被診斷患有帕金森氏症,年齡為62歲。“我覺得生活已經結束了。”當時她心裡這麼想,後來她接到Jay Alberts博士的電話,邀請她加入此一研究團隊一起騎車,但她心裡的想法依然是:「你的頭不能轉90度,你的手臂卡卡,走路都用拖的,居然要騎車?」

 

和服用藥物的效果相同

 

即便過去Nan Little也是騎車上下班,但實際上她已經有六年沒有騎過車了,於是,她開始在公園找一些開闊、安靜的道路,每週騎四到六天的自行車,有時也會進行遠一些長達4小時的單車郊遊。一個月後,當她在遛狗時,她突然發現,她的雙手可以自由擺動,頭部視線可以向後轉,走路也不再是拖著走,這在30天前還看似不可能,那個當下,她站在原下開心大叫。

 

在Jay Alberts博士的另一個研究中,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志願者,參與了每週三次、每次60分鐘,共八週的單車騎乘運動,60分鐘裡有10分鐘的暖身、40分鐘有強度的踩踏、10分鐘的緩和。經過這樣的訓練過後,發現可以改善大腦區域之間的連通性,其效果和帕金森氏病的常用藥物相同,而且其效果在完成訓練後也還能維持約八週。

 

帶來希望和控制權

 

「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會讓你感覺到絕望,並且失去對身體控制能力的病,而騎車可以讓這兩者改善。」來自科羅拉多州的John Carlin如此說,他在2002年被診斷出罹病,之後他一直跟著研究計畫騎車。「醫生說,你這種病是無藥可救的,很抱歉!但如果你願意正視並且有意願強迫自己運動,你會看到明顯的進展。騎車確實救了我,讓疾病的進程延緩,我已經罹病15年,但不說的話別人甚至不知道。」

 

C103HC01 2

▲騎車是很好的社交活動,讓人感到不孤單。

 

騎車是社交的一部份

 

神經系統疾病讓人感到被孤立,而騎車尤其是跟著車隊一起,透過社交活動讓人感到不孤單。Nan Little說:「騎車的一大樂趣,就是一路上能和其他人交談,你是一個團體的一份子,而非一個人。」而且室內的飛輪課程是一個每週三次訓練的好方法,在很多社區活動中心、健身房都有課程。

 

相較於其他藥物或醫療方法,可能帶來的副作物,騎車是非醫療的,非藥物的,副作用也不小,它讓你減輕重量而且身型更結實。Nan Little說,騎車會為你帶來自信與動力,當一個患者感到絕望時,這是非常重要的!

 

C103HC01 3

林志明醫師:可行但要小心

 

對於外媒的這篇報導,詢問彰基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/漢銘醫院副院長林志明醫師的意見,他認為,這是用藥之外的另一個治療方式,可能針對初期患者比較有用,但重要的是必須在安全的狀況下實行,才不會造成反效果。

 

林志明醫師進一步解釋,帕金森氏症(Parkinson's disease)是一種慢性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,主要影響運動神經系統。患者多是超過60歲上了年紀的長輩,通常是因為手抖的症狀而就醫,同時伴隨有心情低落、全身僵硬的狀況,這時會先投藥,確認患病後,確實會鼓勵患者多運動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但由於帕金森氏症會影響基底核上游信息的傳遞,使得患者出現動作、注意力和學習上的障礙,就好像病人的腦部無法啟動,因此必須給予更多指引和目標,刺激患者腦部運作。因此林志明醫師推測,患者踩踏自行車時,透過了左腳、右腳不斷的循環給予左腦、右腦刺激,就會讓腦部有一個指引,幫助帶動身體四肢的運作。

 

但他也強調,這可能僅適用於行動還較方便的初期患者,且必須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進行,否則長輩若不慎摔倒,可能造成反效果,因此室內飛輪會是比較好的選擇。此外,不只自行車運動,其實只要是做運動都有幫助,包括跑步、快走、太極拳、有氧舞蹈等等,都能讓患者訓練平衡與伸展,改善關節僵硬問題。同時,運動也能促進多巴胺(Dopamine)的分泌,讓患者放鬆心情,而且透過運動與人互動,增加社交,也能幫助患者回到一般生活,都會有助病情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Submit to FacebookSubmit to Google Plus
2018-10-01